WFU

網站頁籤

2025年10月5日 星期日

病患最常問:人工水晶體哪一種最好?眼科醫師分析



文/黃晉德醫師/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眼科

#人工水晶體百百款(上):單焦點、非球面、散光Toric)怎麼挑?
#人工水晶體怎麼挑?單焦點 vs 非球面 vs 散光矯正


林伯伯手術後視力清晰,但看報紙卻還是需要戴老花眼鏡。他笑著說:「醫師,我是不是應該選另一種水晶體啊?」

👉 事實上,人工水晶體的選擇會影響術後視力表現。單焦點、非球面、散光矯正各有優缺點,關鍵在於「您的生活需求」。


單焦點人工水晶體是多數人的基本選擇;非球面設計可提升夜間對比度與影像品質;有散光就該考慮散光矯正人工水晶體,一次處理散光。本文用生活化比喻+實證,幫你挑到最合適的「清晰基本款」。


先搞懂:單焦點人工水晶體是什麼?

單焦點鏡片通常設定看遠清楚,看近需戴老花眼鏡;優點是成像品質穩定、價格友善,是健保常見選項。


球面 vs. 非球面:像舊鏡頭 vs. 高畫質鏡頭


非球面人工水晶體能減少「球面像差」,在昏暗環境提供更好的對比敏感度與夜間模擬駕駛表現。這點在多項研究與臨床測試中被觀察到,是現今多數廠牌的主流設計。


散光矯正(Toric)鏡片:為角膜「校正軸向」


若術前散光明顯(例:75度以上的散光),散光矯正人工水晶體同時矯正散光與白內障。研究顯示,散光矯正人工水晶體遠距裸眼視力與降低戴眼鏡依賴方面,更有優勢;部分研究報告約 60–70% 達到遠距不用眼鏡


單焦點家族差異表


類型適合誰    眼鏡依賴
傳統單焦點(球面)想要穩定清晰、預算友善    看近需老花眼鏡
非球面單焦點常夜間駕車、重視對比與銳利度    看近仍需老花眼鏡
強化景深單焦點(短延焦)想兼顧部分中距(電腦距離)    近距細字仍需眼鏡
Toric 散光單焦點有中高度散光者    遠距更不仰賴眼鏡


「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」—— 選對鏡片,就像替眼睛裝上合適的鏡頭。


為何選擇專業眼科醫師?


專業眼科醫師會在術前精準量測角膜、散光軸向與生活需求,解釋各選項利弊,讓你用得清楚、用得放心

選擇專業眼科醫師



2025年10月2日 星期四

白內障手術怎麼選?傳統超音波 vs 飛秒雷射,差在哪裡?


文/黃晉德醫師/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眼科

#手術進入雷射時代:傳統超音波 vs. 飛秒雷射,怎麼選?
#超音波還是飛秒雷射?白內障手術比較全解析

陳太太聽朋友說:「飛秒雷射手術比較高科技,恢復也比較快!」但是另一位鄰居卻說:「我用傳統超音波就很好,何必多花錢?」她一時之間搞不清楚,擔心自己做錯選擇。

👉 傳統超音波手術與飛秒雷射手術,最大的差異在哪裡?哪一種更適合您?這篇文章就要幫您釐清。


傳統超音波乳化術與飛秒雷射白內障手術(FLACS)哪個比較好?本文用白話比較原理、恢復、風險與費用,並以最新研究說明:兩者長期視力與安全性相近,選擇應看你的條件與預算。


兩種術式,一次搞懂


  • 傳統超音波(Phaco):以微小切口進入,超音波震碎混濁水晶體並吸除,再植入 IOL。
  • 飛秒雷射(FLACS):以雷射精準完成切口與撕囊、劈核等步驟,通常可減少超音波能量使用。

研究顯示:術後早期(約一週)FLACS 視力可能略優,但3 個月後長期結果與安全性與傳統手術相當;費用則通常較高。


重點比較表


比較項目
傳統超音波
飛秒雷射
切口/撕囊
手工完成
雷射完成,幾何更一致
核處理
超音波震碎
先雷射劈核→超音波更省力
早期恢復
可能更快一點
長期視力/安全
整體相近
整體相近,但精準度更高
費用
健保
自費


小結:沒有絕對最強,只有最適合你。


若角膜狀況較敏感、追求高度流程一致性,可考慮雷射;在經驗豐富醫師操作下,精準可靠客製化。


如何選擇?


諮詢熟悉兩種術式的細節與優缺點的專業醫師,依個人眼況與預算客製化建議,達到安全與效益的平衡。




2025年9月29日 星期一

白內障像眼鏡起霧?什麼時候該動手術,一篇就懂



文/黃晉德醫師/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眼科

#重見光明:白內障是什麼?什麼時候該動手術?
#白內障症狀懶人包:何時該手術?眼科醫師告訴你答案

王伯伯 68 歲,最近覺得看電視就像隔著一層霧,尤其晚上開車時路燈散成一團光圈,讓他不敢再上高速公路。他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「眼睛出問題了」。

👉 這其實是白內障常見的情況。白內障就像「眼睛裡的鏡片老化、變混濁」,當它影響到生活,甚至危險到駕駛時,就需要考慮手術。


白內障就像相機鏡頭起霧,視線霧茫茫、夜間眩光、顏色泛黃。本文用最簡單的方式,幫你分辨常見症狀、何時需要手術,以及為何手術是目前唯一有效治療。讓你安心踏出「重見光明」第一步。

「當你面向陽光時,就不會看到陰影。」—— 海倫・凱勒


為什麼會得白內障?

白內障是水晶體混濁,最常見於老化,也可能與糖尿病、長期曝曬紫外線、類固醇使用有關。它是全球最常見且可治療的失明原因,但只要接受適當手術,多數人都能恢復清晰視力。


常見症狀(對號入座)


  • 看東西像隔著霧、對比度下降
  • 夜間眩光、迎面車燈刺眼
  • 色彩變黃、褐
  • 雙眼度數差異變大、換眼鏡也不清楚


症狀 × 生活影響一覽表


症狀
生活影響例子
視力模糊、霧霾感
看遠不清、看字幕吃力
夜間眩光、畏光
夜間開車困難、怕亮光
色調改變(偏黃、褐)
配色失準、識別號誌困難
度數忽變、雙眼差很大
空間感下降、易疲勞


什麼時候該動手術?


當白內障影響你的工作與生活(如開車、閱讀、看螢幕)時,就該與醫師討論。目前沒有藥物能逆轉白內障,移除混濁水晶體、置換人工水晶體(Intraocular lens, IOL)是有效治療。


如何選擇專業眼科醫師?


白內障手術成熟、安全、恢復快;而有經驗的醫師能依你的生活需求與眼部條件,量身規劃手術與鏡片選擇。選擇專業眼科醫師,專注白內障治療,重視溝通與同理,陪你一步步重拾清晰視界。


2025年9月20日 星期六

👁️ 乾眼症不可忽視!你是否也有相同的困擾?


 

文/黃晉德醫師/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眼科

開場故事:一個病患的對話


「醫師,我最近眼睛一直覺得乾乾的,好像有沙子在裡面,尤其晚上看電腦或滑手機的時候特別不舒服。點人工淚液有一點幫助,但過沒多久又乾了。這是不是眼睛出問題了?」

這是門診裡最常聽到的抱怨之一。很多人以為乾眼只是小毛病,但其實乾眼症若沒有好好處理,可能會影響生活品質,甚至造成視力模糊。

 

為什麼會有乾眼症?


乾眼症不只是「眼睛乾」這麼簡單,它是因為 淚液分泌不足淚液蒸發過快 所造成。常見原因包括:
  • 長時間使用電腦、手機,眨眼次數減少
  • 隱形眼鏡佩戴過久
  • 年齡增加,尤其是更年期後女性
  • 慢性疾病(如乾燥症、自體免疫疾病)
  • 藥物副作用(如降血壓藥、抗憂鬱藥)


病患最想知道的三個問題


👀 乾眼會不會傷害眼睛?
    👉會。如果長期乾眼,角膜容易受傷,甚至引起慢性發炎,導致視力下降。


👀 除了點人工淚液,我還能做什麼?
    👍環境調整:避免空調直吹,適度增加室內濕度
    👍生活習慣:規律眨眼,20-20-20 法則(20分鐘休息20秒望遠20呎)
    👍營養補充:補充含有 Omega-3 脂肪酸的魚油,有助減少淚液蒸發
    👍醫師處方:嚴重時可考慮藥物治療或淚點栓塞


👀 乾眼可以痊癒嗎?
    👉大部分患者屬於慢性乾眼,需要長期管理。雖然不能「完全根治」,但透過正確治療與保養,可以大幅改善症狀。


小結


乾眼症是一個現代文明病,不分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生。很多病患因為不了解而忽略,但只要找到合適的治療方法,並調整生活習慣,就能大幅改善不適。